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中国说自己不称霸,西方为何不信?

    信息发布者:好样的
    2021-01-03 08:24:46    来源:趣史录   转载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滚滚向前,洪流不息,在相对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由低收入水平国家向中上收入水平国家演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社会地位的提高,一股“中国威胁论”开始在西方社会开始不断酝酿。

    虽然中国一贯奉行“和平崛起”的国家发展战略。但是,一个国家的崛起必然伴随这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增强,这就在无形中演变为西方国家严重的潜在威胁。

    要想真正理解“西方为何不相信中国说自己不称霸”,需要从回顾西方社会的发展历史,从西方的语境、思维和立场来思考和解读这一问题。

    图片


    一、西方“国强必霸”思想之由来

    在古希腊,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指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随着时代的发展,修昔底德的观点不断被验证。

    这一观点发展到后来,逐渐被奉为国际关系铁律,又称“修昔底德陷阱”,即“一个新兴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中,讲述了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修昔底德所著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缜密的史学方法,记载翔实。

    图片


    他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或术语引入历史的写作中的史学家,不仅仅停留在军事或政治方面,也可以从人性、人物性格和城邦性格这些心理学的角度加以品读、思考。对后世欧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修昔底德虽较少直抒议论,也几乎不谈普遍的东西,但是用对事件、过程的叙述本身呈现对于国家、政治、人民、历史、战争等等人类事务的普遍和永恒的真理,所以,他是“不动声色的教育家”;

    图片


    而“这部著作的最为显著的教益就在于使我们清醒地估计到,只要人类继续存在,人的天性一有机会就会一次次地战胜正义和法律的脆弱约束。”

    所以说,国强必霸的“修昔底德陷阱”,对西方人的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想要理解为什么“中国说自己不称霸,西方为何不信?”这一话题,不仅仅需要知道“修昔底德陷阱”的由来,还要认识到“修昔底德陷阱”在世界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历史验证。

    图片


    二、大国崛起之路总伴随着血腥的战争

    在西方大国崛起和发展的道路上,军事侵略、殖民掠夺、剥削压迫、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如影随形,暴力是其主旋律。可以说,西方大国崛起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落后国家和民族被剥削、被压迫的血泪史。

    殖民掠夺: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崛起之路。从15世纪初随着航线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垄断了东、西方的海上贸易,并凭借大规模的殖民扩张,逐渐的发展成了当时最强的两个国家。

    图片


    但是,大部分的国家财富被用于支持天主教会,王室和殖民战争。两国的王公贵族都不支持本国的工商业,国内工业萎缩,最终导致国力的逐渐衰落。

    战争与殖民:荷兰“海上马车夫”的立足途径。1606年,荷兰舰队在马六甲海峡击败的葡萄牙舰队。战败的葡萄牙在东方的势力被削弱。荷兰在1621年设立西印度公司,在北美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建立殖民地,作为新的商贸枢纽。

    图片

    马六甲海峡

    从17世纪中叶,英国与荷兰的海上冲突不断,并逐渐引发了争霸之战。随着法国加入到英国和荷兰的争霸战争中,因为战争打到了荷兰本土,而且战事以荷兰的惨败而告终,自此荷兰再无力争霸。

    海盗和战争: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崛起之路。英国女王通过鼓励雷利、弗朗西斯·德雷克等海盗来发展国家的海上力量。英国海盗的掠夺行为,虽然为英国带来了很大的收益,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与西班牙的矛盾。

    图片


    1588年,英西海战爆发,由商船和海盗组成的英国舰队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成为海上强国。

    铁血政策:德国的崛起与衰落。19世纪中期,具有“铁血宰相”之称的俾斯麦通过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场战争,完成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

    图片


    然而,德皇威廉二世最终将德国推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漩涡,并最终战败。其后的魏玛共和国又被希特勒带领下的纳粹党所颠覆,使德国掉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无底洞。

    军国主义:日本的扩张史。17世纪初,江户幕府开始实行锁国政策。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利用武力重新打开了日本的国门。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后,实力增强的日本开始扩张。

    图片


    其野心膨胀,并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以及日俄战争(1905年)。在这些战争中,日本占领了领土并获得大量的战争赔款,实力迅速膨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成为国际联盟的常任理事国。随着国力增强和军力扩张,日本、德国和意大利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财:美国的称霸之路。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以协约国参战并取得胜利,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为击败法西斯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在战争中获得巨大收益。

    图片


    1944年7月,英、法、德等国家在美国举办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达成约定以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中心的货币体系。该体系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自此以后确立了美国经济上的霸权地位。

    图片


    2006年在CCTV播出的《大国崛起》纪录片中,深入描绘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等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

    从上述历史上的大国崛起历程可知西方国家存在着一种“国强必霸”的历史,而且大国称霸的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伴随着血腥的战争。

    图片


    三、“中国威胁论”的背后蕴含着西方的偏见与敌视

    随着中国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一种中国威胁论被大肆渲染。而且,中国与周边的国家之间出现摩擦,被西方社会议论纷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与其他既有大国或地区是否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热点问题。

    例如,17年6月中旬,印军非法越过中印边界锡金段已定边界,进入中国领土,阻拦中方在洞朗地区道路施工,造成了自1962年以来时间最长的中印边界对峙。

    18年3月23日,美国单方面发起40年来最大的中美贸易战。20世纪60年代开始,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以军事手段侵占中国南海主权。

    图片


    显然,无论是中印边界、南海、钓鱼岛及附属岛屿主权之争,还是中美贸易战,其结果将稀释中国在亚太经济合作中的主导力和区域影响力,恶化周边乃至更大范围的地缘政治环境,破坏中国长期谋求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使中国面临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其实,“中国威胁”论的始作俑者是日本村井友秀,其于1990年发表题为《论中国这个潜在的威胁》的文章。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西方一些国家借助新闻媒体无端指责、宣扬中国崛起对周边乃至世界的“威胁”。

    图片


    但历史表明,威胁在国际关系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常态现象,包括经济、军事和政治或意识形态上的挑战。中国“威胁论”鼓吹者是持有旧霸权和冷战思维,基于西方权力转移和霸权转移国际关系理论。

    错误地认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必定会有对外施加影响的欲望,挑战既有大国霸权,导致国际关系紧张,给其他国家带来疑心、戒心、嫉妒、不安全感、恐惧感,甚至引发反抗或战争。实质上,中国威胁论就是西方依据其固有偏见,形成的对中国和平崛起的一种“消极”不信任感。

    图片


    四、和平崛起?意图证伪“修昔底德陷阱”的缺憾

    鉴于中美间的“全领域”摩擦正愈演愈烈,“修昔底德陷阱”再度甚嚣尘上。但是,中国不应当局限在西方的话语体系和语境当中,不应当试图去证伪“修昔底德陷阱”的这一国际关系铁律,不应过度宣扬和平崛起的理论道路。

    因为,过度宣扬中国崛起,会引起西方不禁联想到大国崛起的历史进程。而且,和平崛起的理论道路很难成功推翻“修昔底德陷阱”的两个核心假设。

    图片


    第一,崛起国实力的迅速增长会引起守成国的恐惧;第二,基于恐惧,守成国会采取包括预防性战争在内的“破坏性”政策。

    在第一点上,有人认为强调美国“不应”恐惧中国,但即使“不应该”,恐惧也完全可以单方面地“无理”存在。在第二点上,不因过于局限于试图通过证伪“修昔底德陷阱”来否定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从而期望藉此来推翻整个假设。

    图片


    虽然,冷战中固然美苏之间没有爆发直接战争,但对于苏联而言其结果并不美妙。由此来看,“排除”战争危险却依然无法推翻“修昔底德陷阱”的核心关注点。

    正如“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一直以来都旗鼓相当所显示的那样,美国对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效果仍然充满信心,远远谈不上对自身的相对衰落持有“不可逆转”的悲观态度。

    从美国在对华经贸政策中的具体措施来看,其也更多是以高风险方式追求绝对收益,而不是以谋取零和的相对收益为目的。因此,没有充足证据表明当前的中美贸易摩擦是“修昔底德陷阱”全面展开的第一阶段。

    图片


    如果不能管控好摩擦和冲突,找到新的双方都认可的平衡点,扩大共同的国际秩序基础,那么伴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长,或者美国陷入显著衰退,就可能迎来“修昔底德陷阱”的真正展开。

    要想避免这一前景,需要做的不是拒绝承认“修昔底德陷阱”的逻辑,也不可能是“反其道而行之”,毕竟中国不可能为了避免美国产生恐惧而拒绝缩小与美国的实力差距。

    图片


    而是要认识到即使“修昔底德陷阱”逻辑的本身是成立的,其也并非是决定两国的关系的唯一逻辑。正如想要让成熟的苹果不落向地面,要做的不是否定地心引力,也不是不让苹果成熟,而是可以利用网兜等人类的智慧工具。

    届时,只要努力确保影响中美关系的其他作用机制发挥更大作用,那么仍然可能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修昔底德陷阱”的负面效应。所以说,我们应准确定位中美关系,坚持和平发展。坚持韬光养晦,搞好经济发展。

    图片


    五、韬光养晦:坚持和平发展与准确把握中美关系

    如前所述,当前我们应坚持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应纠结于试图以“和平崛起”来证伪“修昔底德陷阱”。

    当然,在坚持和平发展的同时也要准确把握中美关系。“中国威胁论”的背后蕴含着西方固有的偏见,但也要认识到:其矛盾冲突的根源在于中美关系存在冲突的可能性,以及其他一些不确定性因素。

    图片


    当前,美国对中国的整体看法正日趋负面。这种负面情绪正随着中国实力的增长而增强。不可否认,中国实力的增长会让美国认为:中国正在与其在国际上争夺影响力与合法性。

    但是,这种反感情绪还不至于使美国认为中国对美国的生存和生存方式构成威胁。日本是美国在半导体等最高技术领域的直接竞争对手,而中国现在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下游,中国企业更多是美国企业的利益延伸而非竞争对手。

    图片


    以此而言,与中国的“贸易战”并非美国因经济衰落而发动的一场经济“预防性战争”,相反是要借助强势经济扩展在华经济利益,属于“扩张性行为”。

    “制华”不是美对外政策轴心首先可以确定,即使将“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论假设放宽——从守成国和崛起国爆发直接战争延伸到冷战竞赛,中美两国仍然没有触发这一陷阱。其原因而是中国的实力并未增长到让美国恐惧的地步。

    固然,特朗普政府在贸易问题上对中国施加了空前压力,但是他的目标不仅仅是中国。压制中国并非是美国政府外交政策的终极落脚点,而只是差不多重要的多个目标中的一项。虽然中美之间的竞争加剧,但是美国的整体外交政策并没有以“制华”为轴心协调起来。

    图片


    美国一方面要求欧洲各主要国家在安全、政治和经济领域追随美国、对华施压,另一方面又在关税、北约等议题领域上频频挑起冲突,大大削弱了前一努力的效果。

    这从侧面说明美国虽然视中国为竞争者,但是在威胁感知上并不强烈,并不愿意为压制中国而安抚、利诱最重要的潜在合作伙伴美国政府的对华经济政策也不是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守成大国应该采用的政策。

    美国的核心诉求是扩展在华经济利益,而不是宁可牺牲自身经济利益,也要破坏中国经济积累。以此而言,中美还没有进入旨在破坏对方经济、作为安全冲突序曲的经济战。那么,美国又是出于什么目的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向中国施压呢?

    图片


    逻辑上有两种可能:第一,美国将中国视为经济和科技上的真实威胁,认为中国已经动摇了美国的经济和技术优势,因此需要发动“预防性战争”;

    第二,美国并未将中国视为经济和科技上的真实威胁,只是希望堵住“漏洞”,保证从经济和科技优势中获得的利益能够最大化。现实状况可能处于理论上的两端之间。

    中国学者通常更强调前一种可能,美国对中国的经济打压就是基于对两国未来发展趋势正日益不利于自身的“悲观预期”。

    图片


    结语

    海子曾说过:“对着这块千百年来始终沉默的天空,我们不回答,只生活。”面对西方的不信任,我们只需继续在坚持和平发展的同时,稳步提升自身捍卫和平的综合实力。就像在新冠疫情初期,西方大肆指责中国防疫措施的不足。

    而现如今,西方却深陷疫情的泥潭,中国却早已摆脱困境,用抗疫实效回应了那些无端指责。笔者相信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信念和强大的包容性,会使得中国威胁论亦或修昔底德陷阱等制造惶恐的言论,不攻自破。 

                                                                 理性· 爱国 · 思想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